第286章 屈原的改变-《战国大司马》
            
            
            
                
    第(2/3)页
    屈原想了想说道:“鄢邑有汉水之险,且昭雎也并未有勇无谋的莽夫,仅仅只是守住鄢邑,阻挡秦军越过汉水,我认为应该不成问题。”
    的确,据屈原对昭雎的了解,昭睢是那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性格,后者不会去奢求击败秦将白起,自然也不会贪功,用方城令蒙仲的话说,只要不贪功,积极防守,就不至于会被秦军抓住破绽。
    听了屈原的话,庄辛心中又稍稍安心了几分,旋即笑着说道:“方才聊的只是如何‘退秦军’,那么,现在来聊聊如何‘救楚国’吧?……在下观屈大夫,似乎已有定策?”
    岂料听了这话,屈原脸上却露出了犹豫之色。
    见此,庄辛有些不悦,皱着说道:“难道屈大夫还信不过在下么?”
    屈原闻言连忙解释道:“不不,绝非屈原信不过庄大夫,只是在下的救国之策,实难以启齿……”
    然而一听这话,庄辛却来了兴致,笑着说道:“只要能救楚国,何谈什么难以启齿?屈大夫且试言,在下洗耳恭听。”
    无奈之下,屈原只好将他的计划徐徐告知庄辛:“……首先,当想办法罢免子兰,设法驱逐他的党羽。”
    “唔!”
    庄辛重重点了点头。
    想要救楚国,的确势必得先驱逐令尹子兰,问题在于如何办成这件事。
    此时,屈原嘴里吐出两个字:“合纵!”
    庄辛眯了眯眼睛,隐约把握到了一些:“请详细说。”
    “……只要能设法促成魏、韩、楚三国合纵,三国或会出现‘互相’的局面,倘若魏、韩两国派臣子到我楚国出任令尹,就能极大地削弱子兰的权势……”
    “你是说……”
    庄辛惊讶地睁大了眼睛:“借魏韩两国之势打压子兰?”
    “正是!”
    屈原重重点了点头,旋即笑着说道:“在下原本想,倘若方城令能作为魏国的遣臣,前往我楚国出任令尹,那自是最佳的局面……”
    当然,这种事屈原也只能在心底想想罢了。
    蒙仲是什么人?
    伊阙之战中绽放光芒的魏国将星,魏王究竟要傻到什么程度,才会将这等将才派到楚国?
    这等将星,那是肯定得牢牢拴在魏国,岂能让他产生别的想法?
    于是屈原随后就笑着说道:“可惜这事几乎办不成,因此,在下有意先让韩国的公仲侈出任我楚国的令尹。”
    “公仲侈……”
    庄辛捋了捋胡须,若有所思。
    作为楚国的臣子,他当然认得公仲侈,知道后者乃是如今韩相公仲珉的弟弟,亦是一位具有国相之才的贤士。
    问题是,公仲侈是否可靠?
    然而,考虑到屈原有意推荐公仲侈,庄辛也能猜到这二人私底下必定有什么协议。
    对此他不打算细问,相比较这个,他更加在意屈原后续的计策。
    要知道,他楚国的内部问题不仅仅只是一个令尹子兰,更主要的还是楚王熊横的昏昧与不作为,且屈原想要驱逐子兰与其党羽,这就势必会涉及到楚王熊横的态度。
    庄辛想知道屈原将会如何安置他们楚国的君主,毕竟屈原方才曾说过“难以启齿”这个词,庄辛觉得很有可能就是在涉及熊横的问题上。
    听了庄辛的询问,屈原突然沉默了,过了足足半晌后,他这才低声说道:“在下曾听说,宋国的宋王偃极为好战,继位之后,扩充军队,先后与诸大国征战,国相惠盎屡劝未果,便请来薛地名士薛居州,教导太子戴武……”
    说着,他抬头看向庄辛,也不避让后者的目光,诚恳而毅然地说道:“于我王,能佐则佐,不能佐,那便……择子而教、择嗣而王!”
    “……”
    庄辛震惊地张大了嘴,难以置信地看着屈原。
    择子而教、择嗣而王?
    若楚王熊横不堪辅佐,便废立君主,另立贤君?
    他此刻愈发肯定,屈原在来到了一趟叶邑后,确实好像变了个人,否则曾经的屈原,最多悲愤于国家的处境,绝对说不出“择子而教、择嗣而王”这一番话。
    当然,仔细想想,其实屈原说得也没错,毕竟再这样下去,他楚国的底子就要被楚王熊横败光了,搞不好还会亡国。
    而庄辛乃是楚庄王的后人,他当然也不希望看到国家覆亡、山河破碎的局面,因此倒也并不抵触屈原的话。
    但尽管如此,从屈原口中听到这番话,还是让他大感惊诧。
    见屈原目不转睛地看着自己,庄辛犹豫了半晌,最终苦笑着说道:“这还真是……还真是一番‘难以启齿’的话啊。”
    说罢,他朝着屈原拱了拱手,正色说道:“屈大夫如此信赖在下,将肺腑之言相告,在下感激不尽……只要屈大夫并无私心,庄辛愿鼎力相助!”
    见此,屈原立刻表明心迹:“屈原之心,可鉴日月!若有一丝一毫的私欲,神人共戮!”
    庄辛深深地看着屈原,见屈原态度严肃而真诚,他点了点头说道:“既如此,庄辛会竭力相助!”
    见得到了庄辛的认可与支持,屈原心中亦是大喜。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