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二王三恪-《家父李隆基》
            
            
            
                
    第(2/3)页
    这样一来,既彰显了圣人慷慨,又不至于让圣人心疼。
    “瞧瞧.......”
    李琩朝王鉷笑道:“老成谋国之言,王副郎下一次再向圣人呈报的时候,别忘了加上这句。”
    王鉷微笑点头,看向韦坚:
    “这是自然,不过这粗旧之物,当从何而来?”
    “平准署,”韦坚答道:
    “平准,主平物价,使相依准,可以中藏之宝,平易左右藏之货。”
    王鉷目瞪口呆,好家伙!这差事幸好没让你干,你特么比我还狠。
    韦坚的意思,李琩和王鉷都听明白了。
    其中深意,非常老辣,意思是可以将皇帝内库中不喜欢的宝贝,让平准署标价,用这个价格交换左右藏同价格的财宝。
    说直白一点,韦坚这个提议,是要让圣人将手伸进国库,而且是侵蚀国库。
    为什么呢?皇帝内库中的宝贝,平准署肯定会标一个高价,与左右藏交换,那么这样一来,就等于我拿着十块的东西,换了价值十五块的东西。
    甚至李隆基随便拿出一个破玩意,都能以天价交换。
    真特么不要脸啊!李琩已经后悔让韦坚这个狗日的出主意了。
    平准署归太府寺,韦坚这个主意,是要将杨慎矜架在火上烤啊,杨慎矜要是这么干,太府寺肯定亏空,补不上,他就得完蛋。
    “不妥!”李琩摇头道:“中藏之宝货,多无市价,平准署不好议价。”
    恩?不该正直的时候,你倒是正直了?韦坚笑道:
    “那就只列几项价准之宝货,例如绢、布,毡、皮、纸。”
    他说的这几个,都是有新旧之差的,说白了就是拿旧的换新的,这样一来,亏空能大大减少。
    李琩内心苦叹,聚敛之臣的抬头,他是阻止不了的,而这些人偏偏又是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内,大唐权柄最大的一批官员。
    如果能在这些人发迹之前,与他们有过合作经历,那么将来“同流合污”,也比别人的机会多一点。
    搅吧,搅吧,大家一起搅吧,安禄山在等着我们呢。
    现在的李琩,没有任何机会弄死李隆基,他必须随波逐流,爬的再高一点,无名刺秦王,不也得靠着长空、残剑、飞雪的兵器,才能近王十步吗?
    欲成大事者,干点坏事也是在所难免啊。
    李琩看向王鉷,道:
    “子金前面说的,伱要忘了,奏请圣人的时候,只能以价准之货易物,不要乱来,毕竟牵扯酅国公,你要多加思量。”
    王鉷点了点头:“隋王放心,我有分寸。”
    他现在主要还是倚仗杨慎矜,自然不会坑害对方,因为那是一损俱损。
    杨慎矜的爵位叫做酅国公,从祖宗那世袭来的,源于一个传承上千年的宾礼,叫做二王三恪。
    宾礼,不以臣子待之,名义上来说,杨慎矜见到李隆基,不用行礼,但事实上,他肯定没那个胆儿。
    王朝更迭,新建立的王朝,要追封前代王朝的皇室后裔,以彰显自身得位之正。
    追封两代,叫二王,追封三代,叫三恪。
    大唐追了两代,只有二王,也就是前隋和北周,隋皇室后裔为酅国公,周皇室后裔为介国公,称之为二王后。
    而杨慎矜,就是隋炀帝杨广次子,齐王杨暕的曾孙。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