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卷土重来(下)-《理想年代》


    第(2/3)页

    对于袁世凯的精心部署和企图,李想当然一清二楚。因此,从邯郸回到武昌后,李想顾不得旅途疲劳,立即召集军委负责同志商量对策。

    回到武昌的第二天,李想即亲自起草了一份发给林铁长、季雨霖的电报:“陕西、湖北主力转移至中原战场,至快还须一月;各部到达后,布置战场,熟悉地形,初步完成准备,至快亦须两月至三月,因此,我们阻碍和迟滞顽军北进,是当前严重的战略任务。”

    在电报中,李想代表中央军委指示:“我太行及冀鲁豫区可集中6万以上主力,由林、季亲自统一指挥,对付平汉路北进顽军,务期歼灭其一部至大部。”

    电报发出以后,李想仍感到不大放心。因为这一仗实在关系重大,万一打不好,袁世凯的气焰将嚣张起来。

    于是,他又致电季雨霖为书记的晋冀鲁豫中央局,指出了局势的严重性:“即将到来的新的邯郸战役,是为着反对北洋军主要力量的进攻,这个战役的胜负,关系全局极为重大……望利用邯郸战役的经验,动员太行、西北两区全力,由林铁长、季雨霖亲临指挥,精密组织各个战斗,取得第二个邯郸战役的胜利。”

    对于二次邯郸战役,林铁长,季雨霖早有准备。还在上次邯郸战役胜利的局面已定但尚未完全结束,他们便从邯郸回到军区驻地的赤岸村,着手先期部署,并给在邯郸战役中组建的各纵队领导发出指示:“为适应组织下一次战役,所有在平汉线的部队均归井勿幕指挥。以坚强部队控制汤阴及其两侧,监视、迟滞敌人北进,主力迅速占领紫山、临漳、成安、肥乡等地区,准备在漳河北消灭敌人。冀鲁豫、冀南应放松必要方向,抽出大军使用于平汉线有决定意义的方向,不可处处顾虑,分散兵力,到处无力。”

    收到李想的电报后,林铁长和季雨霖顿时感到形势的紧迫和肩头的沉重。他们深知这一仗能否打好,不是晋冀鲁豫一个解放区的事,而是关系到全国的形势。完成这样重大而紧急的任务,只能用两个字,那就是――必胜。

    然而,必胜是极其艰难的。此时,敌四路兵马的前锋已到达汤阴。北洋军在淇县,新乡,汲县,郑州、开封一带紧急集结。8万兵马一旦全部压过来,势必与林铁长和季雨霖能够集中的、而且刚刚完成邯郸战役来不及休整的6万兵力形成巨大悬殊。

    在艰难中求得必胜,唯有依靠谋略。8万敌军,林铁长和季雨霖自然不会全部放进战场。他们决心将其中的3万阻隔在漳河以南,让游击队伍拖住,而把4万多一些的敌人割裂包围起来,予以歼灭。这就需要一个能够容纳敌我10万多兵马,且十分理想的预设战场。

    这些日子,林铁长整天埋头于地图之中,不时与季雨霖交换一下意见。渐渐地,他们的目光聚集于邯郸东南由漳河、滏阳河构成的河套。这个河套,像一个口朝东北的簸箕,簸箕的两角,一头连着曲周,一头连着馆陶,簸箕的肚兜是沙土地带,里面装着磁县、邯郸、临漳,肥乡和马头镇等敌人必争的城镇。从地形上看,这里是漳河、滏阳河之间的河套地带,地势平坦,土质多沙,除了稀疏的村落,敌军难以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便于我军进攻。这是阻止国民党军的最后防线,如果让敌军通过,局势将对我极其不利。

    林铁长用红笔将这个大“簸箕”圈在地图上,凝视了一会儿,把笔一扔:“季政委,你可记得古书里所说的微子这个人?”

    季雨霖吸着香烟,会意道:“那是殷商时期商纣王的庶兄。”

    “正是此人。纣王无道,微子被迫逃亡西周时,就是从这里逃跑的。”

    “这里古时叫朝歌,微子是从朝歌逃往上党微子镇的。只可惜,如今的上党已被我军收复,北洋军进入朝歌便钻进了口袋,想逃也无路了。”季雨霖掐灭香烟的同时,将吸到嘴里的最后一口烟雾重重地吐到地图上。顿时,“簸箕”上硝烟滚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