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进军新疆的计划-《理想年代》


    第(2/3)页

    在清王朝即将覆灭的前期,有人提议就是把清王朝的都城迁到西北,那么迁往到那个地方呢,具体没有说,但是绝对有这么一个企图。伊犁最后一任将军志锐,他在来伊犁上任的途中,曾经与前任的将军、时任陕甘总督的长庚与新疆巡抚袁大化进行了密谋,密谋的内容之一就是清王朝迁都西北,延续其统治。

    清政府在形势紧张的时候,就是约得长庚将军和几个主要的近臣,准备吗,干脆我们就第一步打算到库伦、乌兰巴托,到内蒙去,到蒙古去偏安,打算在那里再东山再起,但没做成,后来他们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惠远新疆,放在了伊犁。放在伊犁为什么呢?清政府有长庚将军做后盾呀,长庚把新疆的情况、伊犁的情况都很熟悉,他前后出任伊犁将军十五年,对西北再熟悉不过了。

    惠远城,伊犁将军府所在地,乾隆亲自赐名惠远,取大清皇帝恩德惠及远方之意。清朝设立伊犁将军府后,为了巩固和保卫这个将军府,即从1763年起先后建成惠远、绥定、宁远等九城,形成新疆首府地区的军事、政治中心清廷在惠远建有完整的政治体制,城内有重兵把守,城外亦有众多军事设施。清政府选择伊犁作为西迁偏安之所,实在是“理想之地”。

    为了巩固其在边疆的政治地位和军事实力,早在1907年11月,清政府就从北洋陆军中征调一营官兵,改编为“伊犁陆军模范营”。1908年元月,又从南洋鄂军各协标营内挑选400名官兵,并在黄陂、孝感两县招募200多名新兵,由陆军四十一标二营管带杨缵绪任统带,出防伊犁。

    杨缵绪,字述周,绰号杨麻子,早年为湖北将弁学堂优等生,留学日本户山陆军大学,并在日本参加同盟会。归国后,历任湖北新军营操教习和管带。

    另外,1906年湖北“日知会”被破获,“日知会”成员无法藏身,于是冯特民、冯大树、李辅黄、郝可权等人,皆加入杨缵绪率领的鄂军,途经西安时,革命党人李梦彪又加入进来,到达兰州后,邓宝珊等应募投军,一同到惠远城驻地。

    到达伊犁后,冯特民任书记官,李辅黄任工程营营副,郝可权任教练所教官,冯大树任警察局提调。

    冯特民在伊犁首先设立伊犁同盟会,出任领导人。他发展伊犁将军府文案黄心斋、绥定知府贺家栋、管库黄立中及李梦彪、张维直、邓宝珊等人加入同盟会。分别联络湖北籍、陕甘籍、绿营等,还在政府、学校、商界和民族、宗教界宣传革命思想,1910年3月25日创办了近代新疆首家新型报纸《伊犁白话报》,为革命做先行的舆论准备。冯特民担任主笔,以汉满蒙维四种文字发行,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深受欢迎,获得“振聩起聋,开通民智”的赞誉。为获得各民族人士对革命的支持,他们努力团结伊犁各族群众,以消除民族隔阂。长庚力主办新军,使革命党人有机会到伊犁,长庚调任陕甘总督,67岁的副都统广福接任伊犁将军,没文化,无见识,对革命党人在伊犁的活动听之任之。

    鄂军进入新疆,带来了大批民主革命的仁人志士,成为伊犁辛亥革命的核心。革命党人通过白话报大力宣传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思想,传播民主共和思想。包括伊犁知府贺家栋、维族富商玉山巴依等人以及当地哥老会都变得同情革命。

    此时,由于安西军的西征势如破竹,甘肃省除少数边缘地区如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均已迅速光复,并出现了青海西宁、河西走廊、酒泉、玉门等不同的和平解决方式,安西军兵锋所指,各地满清军政官员纷纷投诚起义,影响所及,用和平方式解决新疆问题已是大势所趋。

    此时的李想觉得时候到了。

    其实,清军各派系在新疆的驻军共有十万多人,其中一部分是坚决反对向李想投城的,即使清帝已经退位,他们更想向袁世凯表示效忠。由于新疆地广人稀,山岭纵横,沙漠横亘,风沙肆虐,水源不足,交通不便等等,条件十分恶劣。从兰州到迪化,到南疆的喀什,戈壁几千里,黄沙漫漫,困难重重,非常不利于行军作战,用武力解决问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