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执干戈以卫社稷-《理想年代》


    第(3/3)页

    陕西本是首先响应武昌起义的省份,但由于起义后东西两路战事激烈,邮电不通,消息隔绝,直至在上海孙中山选举为临时大总统,始有贺电到上海。黄兴的吐露党内幕绝对够新鲜劲爆的。

    所有人都惊讶的呼出一口气,听李想保证陕西和湖北两路北伐必尽全力是一回事,听他人把这件事证明又是另一回事。同时也觉得,有李想的保证,北伐信心大增。而且,他还是唯一打败北洋军的人,虽然哪一战还存在争议,但是无论段祺瑞是自己宣扬的为表示南北和议期间的和平诚意主动撤退,还是李想宣传的以坚强之武力驱逐北洋满奴,这都不重要,因为北洋军毕竟是死磕不过李想军撤退了,岌岌可危的湖北局势因为李想的死战稳住了。有这样一支打仗疯狂的强军在背后挺孙中山,在当前袁世凯咄咄逼人的形势之下,从中山先生开始,全部阁员,自始即深具的五日京兆之心,可以安啦!

    中山先生也想起返国途中,盱衡国事,计较各派实力,便深知将来总统一职非袁莫属。及抵国门,听取诸家议论,所说尽同,因此,后来虽当选总统,并正式就职,仍立电袁世凯,告以虚位以待之心。发了数通中文电报不算,同盟会许多同志还敦促他以英文投书《字林西报》,公告国际,以昭信守,以促袁反正,用心纯正,溢于言表,至为感人。但现在中山先生想起来,却是至为汗颜。

    黄兴缓口气又说道,“至于军政建设方面,云集在南京的军队,不仅有浙军、沪军、光复军、苏军、粤军、赣军、海军陆战队,而且还有革命党人组织的各种名目的敢死队、义勇队,以及范光启的铁血军、林宗雪的女子国民军等,人数不下三十万。这些军队按李想的建议被整编,预计可以整编为二十一个精锐师。”

    “好!北伐联军总部从上海移往南京。我自任北伐总指挥,克强为陆军总参谋长,拟俟和议决裂后,亲统大兵北伐。”孙中山决定北伐,并发下一通豪言壮语。

    同时,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广东,所以以临时大总统名义电令广东都督陈炯明出兵北伐,说道:“中央政府成立,士气百倍,和议无论如何,北伐断不可懈。广东军民勇敢素著,情愿北伐者甚多,宜速进发。”

    中山先生再由临时大总统名义,檄告北方将士。还未就任的大总统府秘书长胡汉民率领中山先生的秘书李书城、吴玉章、任鸿隽、王夏、张通典、谭熙鸿及宋蔼龄等,通力合作,写下这篇文采飞扬,必定留载史册的檄文。其文云:

    民国光复,十有七省,义旗虽举,政体未立,凡对内对外诸问题,举非有统一之机关,无以达革新之目的,此临时政府,所以不得不亟为组织者也。文以薄德,谬承公选,效忠服务,义不容辞,用是不揣绵薄,暂就临时之任,藉维秩序而图进行,一俟国民会议举行之后,政体解决,大局略定,敬当逊位,以待贤明。区区此心,天日共鉴。凡我同胞,备闻此言。惟是和平虽有可望,战局尚未终结,凡我籍隶北军诸同胞,同是汉族,同为军人,举足重轻,动关大局,窃以为有不可不注意者数事,敢就鄙意,为我诸同胞正告之:此次战事迁延,亦既数月,涂炭之惨,延亘各地,以满人窃位之私心,开汉族仇杀之惨祸,操戈同室,贻笑外人,我诸同胞不可不注意者此其一;古语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是知民心之所趋即国体之所由定也,今禹域三分光复逾二,虽有孙、吴之智,贲、育之勇,亦讵能为满廷挽既倒之狂澜乎?我诸同胞不可不注意者此其二;民国新成,时方多事,执干戈以卫社稷,正有志者建功树业之时,我同胞如不明烛几先,即时反正,他日者,大功既定,效用无门,岂不可惜?我诸同胞不可不注意者此其三。要之义师之起,应天顺人,扫**之余威,登国民于衽席,此功此责,乃文与诸同胞共之者也。如其洞观大势,消释嫌疑,同举义旗,言归于好,行见南北无冲突之忧,国民蒙共和之福;国基一定,选贤任能,一秉至公,南北军人,同为民国干城,决无歧视。我诸同胞当审斯义,早定方针,无再观望,以贻后日之悔,敢布腹心,惟图利之!

    (我和读者大大一直没什么交流,其实是因为写的不怎么样,不知道拿什么面目见你们呢!今天鼓起勇气特意创建了一个群:231363371,光景的读书会欢迎读者大大加入。在群里你们可以畅所欲言,我的目的就是和读者大大更方便的交流,了解读者大大的想法,因为了解读者大大的想法,对我而言已经变得必不可少,迫不及待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