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骋高原2-《大唐潜龙》
            
            
            
                
    第(2/3)页
    郡治设在青海湖之北的龙耆,也就是今日的青海海晏。
    这里有吐谷浑境内水草最为丰美的牧场,也就是今日的金银滩草原。
    绰有传奇色彩的青海神驹青海骢,就出于这带地区。
    青海周回八百里,海中有小山。
    牧民在冬季冰封时节,将波斯良种牝马放入海中山上。
    来春即生骢驹,极其神骏,能日行千里,历代皆称之为“青海骢”。
    吐谷浑的国都伏俟城,便在青海湖之西。
    青海湖之南则有山,山南是一带山谷,汉代称允谷,唐代则称大非川,也就是今日共和盆地的东部及中部,这里也是上佳的牧场。
    由此越过群山往西,便进入赤水川。
    吐谷浑自西晋时期立国以来,便与中土战事不绝。
    北魏、北周、杨隋都曾出讨吐谷浑,交战均获大捷。
    然而纵使取下伏俟城,纵使将其国君逼入盐泽沙碛,大军一旦离开,吐谷浑便迅速复国。
    这是因为此地海拔过高,中土军民难以适应,因此无法长期居留。
    然而这次西征,大唐的千载人杰与旷世军神,计划携手从根本上改变这样的宿命。
    李药师原本规画,自己与李大亮由东方往青海湖北方推进,李道宗、侯君集由东方往青海湖南方推进,李道彦、高甑生则由吐谷浑东南方往其南境的赤海、盐泽推进。
    从大战略而言,南方二道的功能,旨在牵制羌人的外援,进而由南往北推进。
    倘若李道彦、高甑生能够完成任务,使吐谷浑在南方失却屏障,再配合北方四道由东往西迂回包抄,则伏允君臣或许连逃离伏俟城的机会都没有。
    然而南方二道没有达成预期的目标,李药师只得改变计划。
    幸而此行西征,南方二道并非战略主力。
    此时北方四道依然兵马健全,不过不再能够灵活运用迂回包抄的战策,而只能沿湟水河谷平行推进。
    贞观九年三月,与李道彦、高甑生由南方发兵的同时,北方四道也已分路出师。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