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93 斩杀六贼-《崛起神话时代》


    第(2/3)页

    朱天鹏当年学的是考古,去一些古墓考察时都会经常看到地宫的甬道边的浮雕刻画着衣服、水果、琵琶等象征着眼耳鼻舌身的五欲供,这其实都是佛门思想在普罗大众中的渗透,和六贼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少了其中的“意”而已。

    那猴子经过五行山下五百多年定心猿,再次从五行山下解脱出来,完成了一次蜕变,是一次升华,完成了由妖到人的关键性转变,从此,孙悟空再也没有了追求高官的欲望——要玉皇大帝将位置让给他;不再追求长生不老——到幽冥界销毁了生死簿。此时他的心已经是清净的,没有了任何个人欲望。

    所以,想明白在这些,当喜、怒、爱、思、欲、忧生起时,六贼入侵时,自然就会被本心的空性扫除得一干二净。因此,对这六个毛贼,猴子毫不留情,一个个尽皆“打死”。

    朱天鹏是时候才反应过来的,除了暗赞这猴子机灵之外,也明白,对方打死六贼,其实是在向暗中的那些佛门大能表示,从此去除杂念,六根彻底清净,这其实就是在表明“心性修持”从“有心追求”达到“一心悟空”的状态。

    不过,猴子虽然领悟了佛门的意图,出手打死了六个毛贼,为唐僧的西行扫除了障碍,但那唐玄奘还没修炼到这一步,怪怨猴子打死了六贼,手段太残忍,做不得和尚,骂道:“我这出家人,宁死决不敢行凶。我就死,也只是一身,你却杀了他六人,如何理说?此事若告到官,就是你老子做官,也说不过去。”

    猴子一生受不得人气。他见三藏只管绪绪叨叨,按不住心头火发,使一个性子,将身一纵,呼的一声,回东而去,来到东洋大海的龙宫,向龙王讨杯茶喝。

    玄奘心中郁闷,低着头走路,朱天鹏也是有所感悟,他虽然掌握了许多先机,但也因为这些先机有了众多的桎梏,不能像猴子那样灵活的领悟真谛,此时略有所感,开始用心感悟起当年乌巢禅师传授的欢喜禅。佛门的修炼重于修心,先修心然后才有修身,这与道教推崇的性命双修有着很大的不同。朱天鹏原本是不理解这些的,但猴子的修行过程,更是具象化的表现了一个佛教弟子修心的过程,给了他很多的启迪。

    事实上,猴子的修炼从一开始就是按照佛门的方式来的,他随菩提祖师修炼的地方叫“斜月三星洞,灵台方寸间”,光是看着名称,便已经暗示了“修心”这一重要的佛教理念。而修心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破执”,即贪嗔痴,这与道教的斩去三尸有着相似的意思。其中贪指的是贪欲,对财富和物质、食色等的极端追求的欲望。嗔指的是对贪欲不能满足时所产生的厌恶、嫉妒、憎恨等感情。痴指的是愚蠢、不明事理、善恶不分等等。这三关是佛教修行最基础的关卡,从猴子离开五行山跟唐僧取经开始,他有三次被迫离开唐僧,这三次正好对应了孙悟空破“三毒”,过三关的修行。

    朱天鹏想着这些,同时也明白过来,猴子打杀那六贼,不但是明志,更是将佛门三毒中的贪彻底扼杀,完成了这个戒除贪毒的过程后,曾经不可一世桀骜不驯的齐天大圣便是成了孙行者,他的心从此变不再是妖心,而是佛心。

    而作为对比,此时的玄奘虽然佛法高深,但毕竟只是凡夫俗子,他对猴子行为的不满,虽然在表面上是慈悲为怀的体现,但却是滥施慈悲,仍旧是凡心,这是他在修心上比不上猴子的地方。

    朱天鹏记得原著中跟猴子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他这个二师兄了,从这一点上讲,他和玄奘一样,都需要向猴子学习,不过他并非打算要真的遁入佛门,却是从未有过要改变什么的打算,只是这个过程对他来说,也是一场极好的修心过程,他未必需要戒除三毒,而是要加强对于这些东西的掌控,做到灵魂意志上的真正超然,追求的是先天衍生出来的无上大道。

    不知不觉中,天色已经暗了下来,玄奘想着前路艰辛,前途未卜之状,不由的有些孤孤零零,悲戚不已,忍不住对朱天鹏倾诉道“那猢狲,这等不受教诲!就是我有错,他身为我的弟子,难道就不能忍受片刻?我但说他几句,他怎么就无影无踪,径自返回那什么花果山了,罢、罢、罢,许是我命里不该招徒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