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陛下莫急,臣等绝非此意。” 看着万年那如同要杀人的目光,蔡邕连忙解释。 蔡邕建议,他们大可以一边照常举行头七祭奠,一边紧急召于吉和左慈等个各路能人入宫查探,暗中寻找办法。 如此一来,若是事无转机,那一切流程都继续准备,也不至于怠慢了唐王的身后事,若是事有转机,唐王真能回魂,那么到时候再昭告天下,这样不但更加稳妥,而且还更能彰显唐王的神异之处,让天下人更加敬畏。 万年皱眉:“左慈和于吉?” “没错!” 蔡邕连忙解释: “此二人乃天下有名的方士,身怀异术奇技。” “其中左慈精通炼丹之术,明五经六甲,兼通星纬,据传有役使鬼神之能,而于吉则常年在吴会间周旋,擅符水治病,在民间颇有声望,传说他能呼风唤雨,通晓阴阳之变。” “若唐王真如二位神医所言是魂魄暂离,或许他们能有办法解此困局。” 万年先是一喜,然后又担心: “这些方士向来神龙见首不见尾,如今事态紧急,如何能寻得他们来?便是那吉若如蔡卿所说也远在吴会之间,这一来一回,夫君他.” 万年话音没落,却见面前三人露出了笑脸。 不待万年询问,蔡邕便抱拳说:“陛下可还记得京师新设的格物院吗?” 万年怎么可能不记得? 那格物院乃是苏曜在去年征讨袁术前就开始筹办的机构,据说后来大放溢彩的火药便是格物院的成果。 而在平定了益州后,苏曜更是每天没事就往那边跑,与里面的人捣鼓些新奇的发明机关等等。 不过万年政事繁忙,倒从未关注过里面都是些什么人在,还以为都是些不受主流待见的墨家子弟。 “莫非.” “没错,唐王建格物院,广召天下能人异士,除了擅长机关的墨家子弟外,还有很多研习金石之术的道士和方士等等。那左慈与于吉二人,如今便正在其中任职。” 万年闻言大喜:“速速宣他们前来!” 格物院既是苏曜所建,其选址位置就离唐王府颇近,很快两人便双双赶来。 然而,面对苏曜这个症状,这两位大能实在也是束手无策。 诚然,两人在各自的领域,造诣极深。 但是,通鬼神、修长生、活死人这种事情,外人吹吹也就得了,他们自己还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这本事吗? 本来嘛,大汉朝仅三百年的察举制就让社会上浮夸吹捧之事成风,沽名钓誉之辈层出不穷。 左慈和于吉虽有几分真才实学,却也从未真正接触过这种“魂魄离体”这般玄之又玄的状况。 但是,皇帝的目光是那么的急切,谁也不敢在这紧要关头退缩。 现在你说你不行,让人家另请高明,你猜皇帝是会觉得你本事不到位,还是会觉得你为人倨傲,不愿意为皇家分忧? 想到强如侯生跟卢生两位先秦大能,勤勤恳恳为皇帝服务,结果摊到个寻找长生仙药的任务也不得不连夜逃遁,他们二人现在面对这个复活唐王的任务,那真是满心都是酸楚。 不过还好,二人既然身负盛名,你别管手上本事怎么样,那嘴上的功夫首先是绝对过关的。 于是乎,左慈与于吉对视一眼,心中虽无把握,面上却摆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 只见于吉捻着胡须,朗声回道: “陛下勿忧,唐王此症虽罕见,却也并非无解,首先要搞清楚此事到底是因何缘由,可有先兆与异样?” 这就是明知故问了。 那日天降异象,只要不是瞎子聋子,是个人都看到了。 问题的关键是那个异象究竟代表着什么意思? 左慈立刻接过话头:“陛下,贫道观那日天象,紫电横空,云层中隐现异纹,此乃天机大变之兆,若能解得此相,或可寻得唐王魂魄归位之法。” 万年沉默了一会儿,缓缓开口:“唐王过去曾与朕戏言,他在此间无父无母,乃是自天上而来。民间也传唐王离世乃是天庭召其归位,若果真如此,那你们是否还能唤他回来?” “这” 左慈于吉皆是面色一喜。 没想到唐王竟然还说出过这样的话来。 当下他们便顺着说道: “陛下明鉴,这天意难测,我等凡人岂能擅自揣度?倘若唐王真是应天命而来,如今天下太平,他功成身退或许正是天道轮回。” “不过,陛下乃是真名天子,若心诚所致,未必不能感天动地,唤唐王返魂。” 万年猛地站起身,激动道:“你们说的没错,朕乃天子,可以上通天意,朕这就即刻在明堂设坛,亲自祭天,祈求唐王归来!” 蔡邕闻言大惊,瞪了眼左慈于吉,连忙说:“这,陛下明日唐王头七之礼.” “不碍事,不碍事。” 左慈连忙走上前来,向女帝躬身一礼: “头七之日正是死者回魂返家之时,陛下不必劳师动众去明堂设坛,只要让我等在这府中设阵,在唐王灵前作法,再配合陛下诚心祷告,或可事半功倍。” 万年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好!就依道长所言,需要什么法器、祭品,朕即刻命人准备!” 对此左慈也是毫不客气,直接找陛下要了三十六盏七星招魂灯和七十二根镇魂香,更有八十一名童男童女,说是要在唐王府中设下‘九转招魂大阵’。 见左慈那边声势浩大,于吉这边也不甘人下,连忙提出自己要求: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