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傍晚,安邑城。 与城中喧嚣欢呼的场面相反,郡守府中一片沉寂。 在听到苏曜说均田一词之后,众人脸上皆露出震惊惶恐之色。 井田和屯田,身为饱读经文的士人,他们都很清楚。 而这均田则是闻所未闻,顾名思义 “难道大将军是想要平分天下土地吗?” 司马朗惊呼一声。 这屯田在他看来都是有失偏颇的行为,如今再听闻“均田”一说,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出的便是将天下土地不分贵贱、不论贫富,平均分配给每一个人。 这个念头一旦升起,他的心脏便不受控制地剧烈跳动起来,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惶然在心底蔓延。 “万万不可啊大将军!” 司马朗声音发颤,忙不迭说: “朗以为天下土崩之势,由秦灭五等爵之制,而郡国无蒐狩习战之备故也。” “今虽五等未可复行,但大将军广置卫所,屯兵地方,也不失为好事一件。” “但均田之说,却亘古未闻!” 说话间,司马朗面色激动,手舞足蹈说: “古圣之道,乃井田之制,昔周公制礼乐,依循井田,天下大治,成周八百年盛世,此乃万世楷模也。” “想那时是邻里相助,出入相友,守望相互,疾病相扶持,百姓安居乐业,风俗淳朴。” “而经秦汉之后,土地在民间世代相传,为累世之业,难中夺之,是以至今井田不复之有,方才有今乱世不治之厄。” “如今大将军赫赫武功,破贼寇,除奸妄,收官田无数,再加之民人离散,土业无主多矣,正该及时恢复井田,以铸万世之基也!” 井田,没错。 司马朗虽然为人宽厚,处事得体,非迂腐之人,但是他的意识形态却是标准的崇古派儒者。 不过这其实也很正常。 两汉延续至今,王朝积弊繁多,天下有识之人无不竭尽全力,寻找救国治国之策。 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便成为世之正统。 儒家思想的核心便是以礼乐治天下,表现在敬天、法祖、崇圣之上。 因此,厚古薄今之风甚重,其言必称尧舜,认为上古圣贤们所制定的制度与道德准则,是解决当下一切问题的不二法门。 这司马朗便是其中代表,只不过嘛. “井田之说,恐不可行。” 说话的乃是荀攸。 同为儒生,显然他并非司马朗那般的崇古之人,原因也很简单: “伯达推崇井田制,其心可鉴,然古制虽好,却未必适用于当下。” 只见荀攸走上前来,目光凝重的从众人脸上扫过,摇了摇头,缓缓开口: “昔年王莽篡汉,一心复古,推行王田之制,欲仿井田之法,将天下田亩收归国有,再按人口重新分配,美其名曰‘王田’。” “其禁止土地买卖,意图借此解决土地兼并之弊,重现上古太平盛世。” 他微微顿了顿,语气愈发沉重: “当时,王莽是打着恢复古圣之道的旗号,天下士人拥护者众,可结果呢?大家都知道的:此制一颁,那是天下大乱!” “那些世家豪强大族,本就视土地为命根子,怎肯轻易交出手中田产?他们明里暗里抵制,使得政令难以推行。” “而普通百姓,虽初闻能得田产,满心欢喜,可实际执行过程中,贪官污吏们上下其手,随意丈量土地,强行剥夺百姓私产,致使民怨沸腾。” “王莽托古改制,非但没能解决积弊,反而让本就动荡的局势雪上加霜,最终天下揭竿而起,新朝短短数年便土崩瓦解。” 荀攸看向苏曜,眼中满是忧虑: “大将军,如今您欲行均田,虽不知其与王田制有何不同,但仅是触动土地这一根本,便必须慎之又慎,若不能吸取王莽的教训,只怕重蹈覆辙,引发更大的祸乱啊。” “大将军拳拳爱民之心,某深感佩服,但荀先生所言确有道理啊。” 荀攸说完后,卫觊也站了出来,他拱着手,小心翼翼的表示反对: “且不说那些世家大族会如何抵制,单是这土地丈量、分配的细则,便繁杂无比。” “天下之大,土地肥瘦、优劣各异,又该如何制定出一套公平公正的分配标准?” “倘若有所差池,便会引发新的纷争,还望大将军慎重行事啊。” “好家伙,我一句话,你们三个人能回我这么多。” 面对这重重反对之声,苏曜面色平静,将目光转向一直沉默的郭嘉和王凌: “你们两个又怎么看?” “也觉得我在异想天开?” 两人对视一眼,皆露出一丝苦笑之色。 两人身为苏曜一手提拔的亲信,这时候自然不会反对苏曜。 但是,你要说他们对这所谓均田有什么信心,那也纯是扯淡。 于是乎想了一下,王凌率先开口: “大将军,军国大事,凌不敢妄言,只是此事关乎重大,牵扯各方利益,推行起来恐有诸多阻碍。”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