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朱元璋点了点头:“宋先生所言极是。 按照老宋先生所言,是不是可以说,文字之所以出现,就是因为人们有了用文字来记录事情,记录各种东西的需求。 所以文字才会应运而生?” 宋濂仔细思索皇帝的话,确信这里面没有什么坑后,这才点了点头: “陛下所言是极,臣就是这么个意思。” “也就是说,文字的出现,是为了能让记载东西更加简单,更加准确,方便快捷。” 宋濂已经隐约觉察到,皇帝想要说些什么了。 但皇帝此时所说的话,也确确实实是实话。 同样没有办法反驳。 于是,便再度点了头。 “就是因为结绳记事,已经没有办法适应当时的情况,所以仓颉造字,全面取代了结绳记事。 同样的道理,在咱看来如今这繁琐的繁体字,和简单的简化字比起来,又与结绳记事和仓颉造文字何其相像?” 一听朱元璋这话,宋濂顿时急了。 “陛下,结绳记事又岂能和如今文字相提并论? 如今正在使用的文字,早就特别的规范,也特别的全面。 能够把各种东西,都记录的特别清楚完备。 完全能够适应各方面的需求。 可和当初的结草记事,有着天差地别。” 朱元璋摇了摇头道:“咱看区别很大,如今所用的文字,还是不行,太复杂了。 有人说繁体字有三多五难:三多是说汉字,字数多、笔划多、读音多。 五难,则是难认、难读、难记、难写、难用。 这个看法,咱整体上是比较认同的。 繁体字确实是有很多的毛病,诸多的缺点。 既如此,为什么就不能进行一定的简化? 简化字又有什么不好? 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掉汉字所存在的这些问题。 且今后不论是书写,亦或者是进行雕版印刷时,都能够提高速度,减少工作量。 两位宋先生都是圣人门徒,学习儒家经典。 儒家门人大多都致力于,儒家学问的传播,让儒家学问发扬光大。 可是繁体字所存在的这些缺陷,也确实是很大的,提高了学习的门槛。 若是能够推行简化字,那么在接下来,必然能够大大降低学问传播的门槛。 让更多的人接触学问,学习学问,并掌握学问。 更好地的仰慕,理解并遵循圣人之道。 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这些岂不是煌煌正道,岂不符合圣人之言? 和字的简化这些细枝末节比起来,这个才是最为根本的大义。 岂能因噎废食,岂能因这些细枝末节,便否定全局。 守住所谓的小义,却将事关根本的大义给放弃。 这岂不是因小失大,岂不是本末倒置? 两位宋先生可以好好的想一想,咱说的对不对?” 朱元璋开始向两人,举起传播儒家学问的这杆大旗了。 只不过,他此时这么说,不过是为了减少一些推行简化字的阻力而已。 在如今的这种环境之下,想要推行简化字,不披上一些儒家的外衣,是不太好完成的。 毕竟这众多的读书人,可以说基本上都是信奉儒家的。 这等事,不披上这么一层外衣不好办。 就像是历朝历代的众多文人们,所干的事情是一样的。 不论是董仲舒,还是二程,以及朱熹等众多的人,都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表面上都是在解释先贤的经典,可哪一个不是疯狂的往里面塞私货? 把自己的想法,以注释儒家圣贤经典为由,给披上一层儒家先贤的皮。 从而好借壳生蛋,推陈出新,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和接受。 朱元璋如今,不过是稍微的借用一下,这个儒家之人惯会使用的手段。 这样的手段不能说他们能用,自己就不能用了。 别管用什么样的办法,能把简化字给推行下去,就是好的。 把简化字推行开,提高读书识字率。 那么在接下来,把简化字给用到什么地方,又能促进哪些学问大发展大繁荣,就不是儒家的这些人所能够控制的,所能够想象得到的了。 做事情,是要分方式方法的,不可能一味的蛮干。 只一味的蛮干,绝大部分都成不了事。 反而会把事情给弄得更糟…… “文字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记录各种事情的。 这是文字的本意。 既是记录事情,自然是要以方便为主。 结果现在宋先生,却要以什么乱了文字,什么圣人之道这些来因循守旧,不让文字进行简化。 这属于忘记了文字本身的意义,岂非又是一种,更大的本末倒置?” “陛下,臣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文字到了现在,真的已经很好用了。 这些都是经过圣人先贤所创造的。 文字神圣,妄加改变的话,着实不行。 只怕会引起轩然大波……” 宋濂还在继续就这个事儿,进行反驳。 他怎么可能会轻易的,被皇帝给说服? 朱元璋摇头:“什么圣人创造的? 就算是圣人创造的,就不能改变了吗? 咱读书少,宋先生不要骗咱。 文字真的是一成不变的吗? 从结绳记事,到仓颉造字,再到甲骨文,以及各种的铭文,到大篆,再到小篆,以及后面的隶书。 文字哪里一成不变。 一直都在变。 其脉络就是由繁入简,越来越规范。 还说什么圣人创造,咱是不信的。 始皇帝一统六国,统一文字,由李斯以秦篆为基础,弄出了小篆。 这些晚孔子,以及百家争鸣时的众先贤他们,又有多远? 文字从开始到现在,一直都处于一个演化的过程当中。 该变,自然就要变。 秦朝时因嫌弃因小篆过于繁琐复杂,不便于书写,所以就用隶书进行佐记。 隶书最终取代了小篆,通行至今。 别的不说,就隶书这个名字,也能看出来它的出处,那可真和圣贤没沾什么边儿。” 宋濂的脸红了红,又很快恢复了自然。 这读书的皇帝,可不好糊弄啊! “而到了现在,隶书也显得很繁琐了,不符合现在的发展了。 那么简化字自然而然,也可以应运而生,且能够取代隶书。 就如同当年隶书,取代小篆是同样的道理。 况且,简化字有诸多并非是咱这里所造,早便已经出现了。 王羲之兰亭集序里,都有着简化字在。 到了如今,简化字同样大行其道。 被诸多人使用和接受。 这岂不是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面对这种好的趋势,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堵而是疏。 是要顺应这个趋势,主动的去进行简化。 第(2/3)页